• 南宫国际


  • | 中文|

    南宫国际建设R&S Bus 不一样的世界读书日

    2019-04-23

    背景链接 :去年 ,南宫国际建设以“悦享公益 ,书送梦想”为主题,发动了总部与六大区域公司、两个子公司员工参与“南宫国际建设爱心图书室”捐赠活动,筹集了2000余本书籍,书籍涵盖了文学 、科学、美术 、数学 、外文等多个类别 。同时 ,为了让学生充分“阅有所得”,进一步提高捐赠图书的利用率 ,南宫国际建设也特地在其企业期刊内,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《南宫国际建设》小作家专栏,希望孩子们在阅读完之后,可以积极投稿,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赚取稿费 ,用行动激励孩子们提升阅读与写作水平。

     

     仰望星空 奇妙科学大探索

     搜集线索 跟踪新闻大事件

     

    时隔一年,4月19日, 在第二十四个“世界读书日”来临之际,我们再次走进鹧洞学校,邀请了深圳新闻网资深编辑与优秀科学课老师 ,带孩子们走入科学与小记者课堂,给山区孩子们带来平时接触不到的课程体验。此外 ,南宫国际建设也采访了鹧洞学校的彭伟钳校长 、刁彩艳主任、学生家长与部分学生,倾听他们的在推广阅读与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。

          

    鹧洞村,地处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,是一个四面被大山环抱的小村子 ,这里一共有342户村民 ,村民多以种地、打工为生。一所只有7间教室的鹧洞小学,就坐落在这个村子里。

    “我们一共有6间教室,1间教职人员的办公室。由于学生没其他地方可以安排上课 ,所以去年那间图书室就改为三年级学生的教室 。”刁主任介绍 。

    在提到图书使用问题上,彭校长坦诚地说:“收到捐赠的书籍后,我们决定把图书室改造成图书角,放在每个教室后面。学生自助借书 ,看完后就主动放回去 ,这样子既方便操作,又能激发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。书,放烂了不如看烂了。”

    据刁老师介绍,这里的孩子一部分是留守儿童,他们的父母基本以务农为主 ,在农闲时则在周边城市外出打工 ;另一部分是走读生 ,跟随父母从贵州老家来到这里上学 。他们当中还有一些比较贫困的学生 ,基本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山村,山里的孩子“早当家” 。       13岁的小胡是鹧洞学校六年级的学生。据胡妈妈介绍,几年前,孩子的爸爸肺部有问题,不能出去工作,长期吃药,花的多赚的也少 ,加上年龄比较大才生下小孩,压力特别大。“我有两个小孩,一个女儿读初中,特别懂事;小儿子就在鹧洞读小学六年级,很调皮 。”胡妈妈说,“我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临近的镇上务工,晚上6点才到家。孩子一般没有要求买书就不买书,我也没什么时间去监督 ,平常只要他做完作业就可以了。”


    刁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了这里,今年是她在这里任教的第七年 。“我也是农村家庭出来的 ,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,所以习惯这样的生活。不习惯的就是回一趟家要两个小时,每个礼拜只能回一次 ,才能见上自己小孩一面。”

    孩子们一般都接触不到专业的“五美”课程。彭校长略带无奈地说到,“一是师资资源比较少 。我们一共有六个班级,才7个老师。由于教师资源缺乏 ,我们只能把幼儿班与一年级合并在一起 。每位老师都是从早忙到晚,像有些老师既要上三年级、四年级的英语课,还要上六年级数学课。而我自己本身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跟三年级语文的老师 。我们学校平均每位老师一周就要上25到30节课,即每天5到6节课,而城镇上的老师一周基本是7-8节课。二是我们这音乐、体育、美术等专业教师没有,日常基本上是以教学管理为中心。像体育课也是三四五六等多个年级一起上,只是简单讲讲安全问题,没有办法给学生带来更多具体技能的东西。精细化教育太难了,很多东西我们想做,客观条件限制太多了,但也只能认真 、努力去做吧 !”

    课程结束后,孩子们开心地跟我们挥手道别 。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不够丰富 ,他们却简单而快乐。一节从未接触过的科学课 ,一堂别开生面的记者课,都能让他们兴奋不已 。当问及学生下次如果有机会还想上什么课?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:“科学课”“音乐课”“记者课”“舞蹈课”……这些课,都是他们想接触,却没有办法上的课。

    春夏秋冬,无问西东。汇聚爱心 、凝聚善心。近年来 ,南宫国际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,积极响应国家“扶贫攻坚”的号召,多年来积极参与教育扶贫 ,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,以各种形式服务社会、回馈社会 ,致力于将南宫国际建设打造成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。

    上一篇 :工程大练兵 做金牌述标人 |南宫国际建设开展首届工程述标大赛

    下一篇:未来建设 建设未来|南宫国际建设联手粤港澳建筑工程界共筑未来城市


  • XML地图